33岁,国乒历史上出战奥运会年纪最大的选手。
其实大部分乒乓国手,都会选择在30岁前退下来。
邓亚萍是25岁,张怡宁是28岁,张继科没正式宣布退役,但基本不参加大型比赛。
打法猛的身体撑不住,加上年轻选手一茬茬往外冒,“老将”每出现一回,退役进度条就要被反复拉几次。
但他不。
28岁拿完大满贯,他接着打;31岁做完手术,被记者又问啥时候退役。
马龙平和地说:“我觉得我还能打啊,等我对胜利不再渴望了再说吧。”
但实际上,在这个年纪还能继续打并且打得很好的,全世界难找。
2017年世锦赛以后,让马龙咬着劲的就三件事儿:
伤病,年龄,樊振东。
2019年左右旧伤爆发,膝盖手术后他一直在“被退役”的边缘徘徊。
还有比他小9岁的天才选手樊振东,世界排名第一,已经一只脚踩在了男乒“C位”上。
这些难跨的坎,全摆在了这届奥运上。
东京这场国乒的“内战”,观众都是抱着欣赏的心态看的,认为樊振东赢了是传承,而马龙赢了就是传奇。
而马龙赢了,还赢得特漂亮。
对手心态崩的时候,他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。
失误了也找得回来,正反手拉的球都够漂亮。
像一座山一样,稳稳地压在那儿。
这股强大且稳定的球风和气质,恰恰是33岁这个年纪才能给他的最强状态。
出发东京前,马龙对着镜头,说出自己对卫冕冠军后的寄语:
“马龙,你的美丽人生才刚刚开始。”
我想,这个冠军,是这个年龄给他最好的礼物。
用前半生去坚持一件希望渺茫的事,结果会怎样?
这个问题拿给王涵,她会告诉你: 会赢。
王涵4岁开始练体操,9岁转项去跳水队。
你以为她天赋异禀,其实后面十几年她天天都遭遇瓶颈。
别的小姑娘六七岁就下池子里扑腾了,她9岁才开始练习基本功;别的女孩12岁就去参加世界比赛,但她才刚刚认清国家队大门。
世锦赛、奥运会她一直是替补,被退回省队再召回国家队,也是常有的事儿。
在跳水梦之队,随便喊出一位都有亮眼的成绩背书,除了她。
她一直是队里“小透明”,但她也渴望聚光灯的照耀,这次,她真的做到了。
7月25日,女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,1991年出生的王涵,是全场年龄最大的选手。
但这次她不再是陪跑,5年的训练 ,岁月给了她时间,让她与身体和好胜心和解。享受训练和比赛,理解团队的意义。
她和队友让“整齐划一”的跳水比赛比舞蹈还诗意。她们获得金牌当天,新闻铺天盖地,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放在她的队友身上。
但我却无法忘却王涵喜极而泣的表情,还有她穿着泳衣在空中飞舞,缓缓落入水中的画面。
就像是带着隐形翅膀的蝴蝶,在那刻终于破茧,在天际忘我地展示舞姿。
她不是公认的“跳水皇后”,却是最美的水中蝴蝶。
要不是奥运会,我都不知道我男朋友最关注的人居然是一肌肉男——“军神”。
刚开始我的确不懂,但连刷两天视频后,越看越上头。
这背、这胳膊、这流畅的线条,还有这标准的深蹲和推举,简直是人类力量美的教科书。
国外网友还把他的赛前训练视频放慢用来研究,最火的一条点击率已超过400万。
但更厉害的是,他还是奥运史上最大年纪的举重冠军。
网友们都觉得,吕小军能成为不老之神得益于他普罗米修斯一般的身材,可以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拿金牌。
但金牌哪有随手就来的?
2008年,他因为伤病与北京奥运会失之交臂,是于教练把他从失落里捞了回来。
两个月就从配角选手练到全运会第二名。
在我看来,他是天才,但成为“军神”,不是靠天才。
吕小军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时候,已经28岁了。别人退役的年纪,他的黄金生涯才刚刚开始。
有人说举重选手从入门到精通,需要累计举起6万吨重的哑铃,10多年的训练。
体校的教练们早就吐槽:每年从举重队“跑路”的数不胜数。但吕小军,就是寥寥无几坚持下来的其中之一。
从69公斤级选手迈向81公斤级,他用了近20年。
日渐紧实的肌肉变成他的铠甲,助他在比赛里所向披靡。
打破世界纪录,也打破人们对高龄选手的担忧和质疑。
这么多运动员小姐姐,巩立姣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。
她顶着小平头,眼睛不大,没有网络流行的“白瘦幼”身材。
记者采访她,笑称她为“女汉子”“谈恋爱只会扳手腕”,但私下的巩立姣喜欢泰迪熊、洋娃娃,也会戴假发穿裙子。
而她的训练项目——铅球,也没多少人关注。用她的说法:这是一个足够冷门的项目,像冬天的铅球放在脖子上一样凉。
但她每次接受采访,都不断地告诉大家,铅球这种运动未来一定会“出圈”。
她四次参加奥运,前三次都没拿过冠军。
从北京、伦敦再到里约赛场,获得的奖牌都是由于前一名违规,她来递补。
到今年出征东京奥运,她32岁了。
但她没想过放弃。
训练,不间断的训练,每天都要投掷200次以上,投掷的重量都超过1吨。
用这种近乎玩命的方式,她挺进了东京奥运会,帮中国拿到历史上第一枚田赛金牌。
这次,没有人再会质疑她的能力,她就是最强的冠军。
32岁的巩立姣,成功推倒了年龄焦虑那面墙。
时间变成了她人生的助推器:
“这一天我等了21年,我训练了21年,所以说人一定要有梦想,我这不就实现了吗?”
巩立姣的时代刚刚开始。
百米短跑半决赛的那天,我朋友圈也被刷屏了。
苏炳添这个名字,从那天起,和“神”挂上了钩。
没有拿冠军凭啥封神?
因为“9.83”这个数字,是亚洲人从未达到的高度。
我们对短跑比赛的印象,都是博尔特这样的黑人运动员甩着长腿冲刺。所以通常大家心里都没什么期待,觉得这就是个没有可比性的比赛。
可是苏炳添跑出9.83秒从而进入决赛的那一刻,他就赢了,还赢得特别惊艳。
他打破了大家的认知极限,还是在31岁,这个所谓的“老将”年纪。
赛后的报道,有文章点了这么几行大字:
苏炳添31岁还能刷新记录突破极限,“运动员25岁以后走下坡路”的说法也该停一停了。
之前成绩低谷的时候,苏炳添也不是没有想过退役。但那次从10秒冲进9秒99以后,他再没提过这事儿。
赛后网友也去翻看了苏炳添的学术论文,发现他不光自己研究自己,还给唱衰的老将之说回应了这么一句:
“笔者就在29岁的时候,跑出了世界级的成绩。”
关于三十岁不行的说法,没人比苏炳添更有说服力。
他用9.83这个数字,给无数年轻运动员打了一剂强心针。
“只要你想,没有什么极限是不能冲破的。”
这届奥运会治好的,都不止是30岁的焦虑。
58岁的上海大姐倪夏莲,多次替卢森堡出战奥运。
网友觉得人家励志,人家觉得网友大惊小怪:
“我这个年纪参加奥运很奇怪吗?其实很多运动员搞运动都搞很多年的。业务搞成我这样已经很不错啦,只要身体条件允许,就帮别人也顺便帮帮自己呗。”
46岁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,32年间参加了8届奥运会。
媒体说她是为了给儿子治病从单项转全能,通篇写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将自己奉献给体育事业。
但我却觉得,为了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儿,能多站上去一会儿,是值得的。
老实说,这届比赛我能看懂的不多,但真正感染我的,正是这些“老将”的出现。
那种“人生到了30岁就完蛋”的想法,被竞争激烈的竞技体育冲淡了很多。
现实里总觉得青春才是王道,年轻就是财富。三十岁开始走下坡路,三十五岁裁员就在那等着。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,让人仿佛一抬头就觉得生活无望。
尽管也有很多声音告诉“三十而已”,还能搏一搏。但他们苍白的强调,更显得我慌张。
而这届奥运会,恰恰把我从年龄的焦虑圈里往外拽了一下。
时间确实会带走很多东西,你会失去年轻时的样貌和体力。
但时间也会带来很多东西,经验、心态和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自己。
不要被时间征服,继续走下去,终有一天,你会克服时间。
— END—
本文作者:奇妙,福福子。本文转载【ONE文艺生活】微信公众号,韩寒主编的ONE·一个 文艺阅读应用官方公众号,复杂的世界里,一个就够了。关注可搜索微信号:one_hanhan
◆ ◆ ◆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